中国汉服网消息 华夏之美,源远流长,礼仪之邦,衣冠上国。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族" 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
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汉族人从古到今流传的传统服饰就是汉服。《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以说一部华服史,就是半部华夏文明史了。
汉服的历史演变
汉服的由来(深衣)
《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
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中华地区的汉服来推广,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
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
秦汉时期
汉服的制式便愈加完善,设计偏于典雅的风格,在袖子方面也有有了讲究,多为宽袍大袖。到了西汉时期的衣服仍沿袭深衣形式,裁剪也和战国时期有所不同,形成了一种没有内衬的样式——禅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
发髻: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这个时期的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汉族女子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褶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朝时期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
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尾的,贵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
U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裾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宋朝时期
宋代汉服在汉服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流行的汉服之中宋制也是三大形制之一;它所具有的清新脱俗,自然淡雅,恬静淳朴,让许多人热衷于它。与唐代汉服的典雅外观和大胆的色彩相比,宋代汉服的外形简单,音调简单,整体气质显得更加自然典雅。
明朝时期
明代虽然审美观已较为宽泛,但中和、适度的美还是最受推崇。在体型上,“丰肉微骨”再次受到重视。明代开始,扣子大量运用,材质有金属、玉石等。有扣的对襟长衫,是明代妇女的常服。
明代女服,与唐代相比,衣裙比例明显倒置。由于明代中后期,气候变冷,一年中寒冷的时间比较长,于是上衣逐渐变长至膝盖,裙子也不可能再束于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盖,此即“袄裙”。
清朝时期
到了清朝,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一个人,一件深衣,一份信仰。 夜峦钟鼓,香山白府, 寄情一镜红尘信,不枉人间。来源:诸葛揭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