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比较强盛的一个年代,我们现在很多人也喜欢模仿那个年代的服饰,从汉代遗留下来的壁画以及锦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穿宽大长袍的服饰,其实都是中上层人士的穿着。我们现在穿的汉服其实并不是底层百姓的穿着,百姓都是短襦、草鞋为主,而且汉朝时候的汉服,都偏爱红色,并不是现在流行的白色。
汉代为什么喜欢红色
在汉朝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偏爱红色,无论是头饰还是裙子腰带等,都喜欢用红色。汉朝为什么这么喜欢红色呢?要从汉高祖刘邦说起,据史书记载,在秦朝末年,有天晚上刘邦趁着酒劲,把路边一条白色蟒蛇给砍死了,结果一旁妇女就哭,说那条蛇是白帝的儿子,被赤帝的儿子给杀了,于是就有了刘邦“赤帝之子”的传说。
因此红色也成了官方的颜色,官员上朝的时候,上身穿黑色,下身穿红色,上身依然承袭了秦朝的黑色。民间为了显示富贵,也常常用红色,后来红色逐渐成为全民吉祥的颜色。而且汉代女性也喜欢用红色胭脂,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起源于商朝时期,当时有个叫燕的地方,那里的妇女会采摘一些红蓝花叶,将花的汁液处理成油脂一样的物品,然后用来化妆。另一种说法是,胭脂产于中国西北的焉支山,那里的妇女常用这种矿物质修饰脸部。
胭脂真正流行起来要在汉代,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曾经派张骞出使西域,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胭脂就被引入到中原,成为女性的最爱。到了隋唐时期,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比如红妆、红颜等,比如东汉时期《青青河畔草》中“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以及汉武帝在悼念亡妃李夫人的诗词,“既感激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都用红妆以及红颜代指女性。
汉代女性除了喜欢红色,还喜欢各种头饰,比如从四川省彭山汉代崖墓中出土的女佣,头上就有巾帼,而且还要在巾帼上插各种装饰物,比如步摇、凤簪、华胜等。墓地壁画上这些侍女常常都是舞女,宽松长达的衣袖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汉代乐府《陌上桑》,就描写了美丽的采桑姑娘罗敷的打扮:“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这时候妇女很少穿裤子,当时即使穿裤子,也像今天的长筒袜一样,只有两条裤腿,没有上面的裤裆。她们常常把4片整幅宽的绢片缝合成一个裙片,然后在裙片上缝一条腰。由于外面穿着多重的裙子以及袍衫,这些都无伤大雅。
如何区分官阶
汉朝如何区分这些官员的等级呢,可以从头上戴得冠帽以及腰上系的腰带来区分的。有些时候还通过颜色,比如红色和黄色,战国时期有个阴阳学家叫邹衍,他认为每一个朝代应该有它对应的德,比如秦朝就是水德,所以崇尚黑色,而汉朝是土,应该是黄色。但是刘邦不信那一套,依然延续他赤帝之子的角色,用红色。
到了汉武帝继位的时候,他就正式承认汉朝应该是土德,所以要崇尚黄色。除了五行相克,他还认为“土”在五行当中处于中央,正是国家的中心,而随后历朝历代都推崇黄色。皇帝用黄色,下面的大臣与百姓就不能用黄色,当时百姓多用青色,或者绿色。
除了颜色,还常用官员佩戴的冠帽来区别官员的品阶,官员常常佩戴的冠帽有,通天冠、委貌冠、进贤冠等。通天冠是皇帝才能佩戴的冠帽,它主要由铁梁制作而成,上面再罩着黑色纱布,前面一般都有装饰品,两侧有装饰用的羽毛,后来就用绢帛替代。
委貌冠是公卿士大夫参加重要典礼的时候戴的一种冠帽,形状很像倒过来杯子,一般用黑色的丝绢缝制而成,在山东聊城出土的一块汉代画像石中可以见到一个头戴委貌冠的人物形象。进贤冠是汉代最普通的一种冠帽,一般文官以及一些儒生都会佩戴这种冠帽,这种冠帽一般都用竹子或者木头做的,不同级别官员道梁不同,比如公侯一般是三道梁,博士级别的两道梁,而一般吏员还有一些儒生,都是一道梁。
除了文官戴的冠帽,还有专门为司法人员以及武将佩戴的冠帽,司法人员佩戴的叫着法冠,传说有一种神兽叫獬豸(xiè zhì),它能够辨明是非,如果它断案的时候,用自己的角顶谁,那就说明这人有罪,后来就用它的形象制作了法冠。
武将戴的冠帽叫武弁大冠,这是赵惠文王胡服骑射时候,由胡服改制而成,在甘肃省武威磨嘴子的汉代墓葬中曾经出土过汉代的武冠实物。它用漆纱制成,两端有垂下的护耳,耳下有缨,可以系在颔下,前额部分突出,另包有巾帻。根据官阶的不同,武将冠帽上会加戴一些黄金铛、玉蝉等装饰品,多为朝廷赏赐之物。
汉代百姓真实生活
现在考古中总能够发现汉代随葬的玉衣,比如在河北满城、江苏徐州等地出土了多件玉衣,这些玉衣用玉片串缀而成,汉朝人认为这些玉能够保证尸体不腐烂,而且能够让灵魂升天。他们认为玉石是与神沟通的媒介,传说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商纣王看到大势已去,最后自焚而亡,死得悲壮。不过,史料中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细节,商纣王是全身缠满玉自焚的。古人相信玉能够通天,是天人合一的象征。
中原地区是不产玉的,很多要从新疆等地长途贩运而来,因此只有帝王才能够耗费巨资,做这种特殊的衣服,而且这些王侯只有皇帝赐予,才敢穿戴,所以即使在古代,玉衣也是稀缺品。
汉代百姓穿着非常简陋,一般上身穿短襦,下身时常光着腿,赤脚在田间劳作。对于底层百姓来说,一般用毛、麻织的粗布裁剪成短襦,更多时候他们都是赤身裸体,仅穿一条短裤劳作。山东省沂南汉画像石中有一个舞剑的杂技艺人,山东省汶山汉画像石中有一个杀猪的屠夫,他们都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而且常常拿三尺长的麻布围在腰胯间,比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记载“相如身自着犊鼻挥,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但是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的影响,汉朝百姓对头部都非常重视,一般都要佩戴巾帻,上文所述的冠帽,只有官员才能够佩戴。百姓一般都用布把头给包着。当时流行一种包头巾的式样,叫做“帩头”,也称做“络头”。在四川省成都天回山出土一些东汉的陶俑当中,就有一些百姓包头巾的形象。
底层百姓一般用草或者麻皮编织自己的鞋,东汉末年刘备就是编织草鞋为生,在甘肃省居延的汉代遗址中发现过当时的草鞋。它是用草绳编织成一个鞋底,再有穿绳子的环,把鞋系在脚上。
现在日本流行的木屐,也是源于汉朝,《后汉书·五行志》中的记载,东汉延熹年间,京城洛阳里的老人们都穿着木屐。妇女出嫁时,也穿着油漆彩绘的美丽的木屐。男女在木屐外形上也有些不同,据《搜神记》记载,男性的木屐一般是方的,女性的木屐一般做成两端圆形的。
汉代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农民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而且还要给国家服劳役,上交杂税等,如果遇到灾年,这些农民只能卖地还债,王公贵族或者富商则乘机把农民和地一起给买过来,变成自己的农奴。有些农民不愿意变成农奴,就成了游民,这些游民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光是购买农具,开垦土地,就需要一大笔钱。
一般的农户出不起这笔钱,这时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几户人家组织起来,这样才能生活下去。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在组织的过程中,就自然会产生领袖。于是就产生了最初的农民领袖,这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
作者:高广银
评论